记者手记|一家“会哕”的博物馆
当你要观赏一家博物馆,拿到的不是门票,而是吐逆袋,会不会疑惑它是什么博物馆,隐隐地还感到有点儿厌恶?
祝贺你感觉对了!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,就有这样一家博物馆,名叫“厌恶食物博物馆”。在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,记者来到这家“有点特别”的博物馆。
博物馆招牌挂在进口上方,馆名白底黑字,悉数英文大写。博物馆LOGO由叉勺盘图画组成,“盘”中还盛着一个花体书写的德文单词,意为“哕”(吐逆声)。门口两边的易拉宝也够直白:“厌恶,这边请!”
“进场袋”的款式看起来就像飞机、高铁列车上常备的那种垃圾袋,不同的是,袋子正面印有“一人运用”,还列出“成人”“儿童”“特别访客”的选项,有种“不苟言笑在搞笑”的感觉。反面则印着“共享你的体会”,欢迎观赏者在社会化媒体或博物馆网站宣布观赏感触。
咱们忍住笑问售票员:“真会有人用到这个袋子吗?”他一脸认真地答复:“有啊!”
进入展厅,展览前语用简练的言语解说厌恶是什么、人类为何会厌恶以及厌恶的分类,以为其都会存在于不同文明中,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子。
博物馆共有90多件展品,大都并非什物,而是经过模型或相片等方式展示,包含但不限于血肠和鸡蛋酒、蜗牛和鹅肝、京彩和三鞭酒、纳豆和蛇酒、牛尿、榴莲、羊肚杂碎等。文字说明以客观描绘为主,较少下定义,留给观赏者更多幻想空间。这也契合博物馆的理念:汝之砒霜,彼之蜜糖。
什物展品包含几种法国奶酪、挪威鲱鱼罐头、发酵的格陵兰鲨鱼肉等,没有文字描绘。样品装在通明小玻璃瓶里,观赏者能自己开盖,经过嗅觉感触。咱们把这些“盲盒”挨个开了一遍,有的气味的确难以承受,但也丰厚了观赏体会。
展品中还包含一些被不少人视为甘旨的现代食物,如海绵蛋糕、棉花糖、巧克力威化棒等。博物馆一起也将牛肉列为展品,提示人们重视肉类和乳品出产的悉数过程中带来的温室气体问题。
观赏这家面积约一个篮球场巨细的博物馆,咱们花了一个小时。走出展厅,还有“彩蛋”——在品味体会区,有蚂蚱等6种昆虫可自愿试吃。小黑板上写着最新统计数据:前次有人吃吐是8天前,总计吃吐53人。
事实上,柏林“厌恶食物博物馆”并不是第一家向大众介绍“厌恶”的博物馆。据柏林馆方介绍,2018年,第一家有关“厌恶食物”的博物馆在瑞典马尔默对大众敞开。馆长亚历山德拉·伯恩施泰纳告知咱们,他们这间仅有一个展厅的博物馆,自2021年5月对外敞开以来,已累计招待近10万人次。
马尔默“厌恶食物博物馆”馆长兼联合创始人安德烈亚斯·阿伦斯以为,“感到厌恶”是人的根本感觉之一,它能够协助人们远离疾病和不安全的食物。尽管这种感觉都会存在,但对哪些食物感到厌恶却因人而异。
阿伦斯说,展览中每样食物在其原产文明中都是常见食材,但跨过不一起空和文明,或许就会呈现“令人感到厌恶的一面”。例如,龙虾如今是贵重食材,但在200多年前,龙虾令人生厌,是给罪犯和奴隶吃的。期望人们能经过观赏“厌恶食物博物馆”,更新对“厌恶食物”的认知,从头考虑认知观念,以敞开的心态探究食物。
如果说走进“厌恶食物博物馆”是出于猎奇,那么在走出博物馆那一刻,咱们有了一些新感悟:厌恶或许厌恶感既有生理性的,也有心理性的,且往往与个人文明和生长布景严密相关。